• 图片新闻

    1998年S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 群策群力 再接再励 进一步开展广西的钱币学术研究

    <正> 广西钱币学会成立10多年来,会员们在丰富自己集藏的同时,也注意开展钱币的学术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研究课题主要是围绕广西历代货币和越南历史货币两方面进行。在广西历代货币方面,探讨广西最早的货币——贝币,介绍广西出土的历代铜钱、铅钱、金银币的品种及其特点,研究广西唐宋以至民国的钱监及其铸钱,传世的广西纸币及其发行情况;反映历代的币制,探索广西古代货币经济的发展历程。在越南历史货币方面,会员们通过长期艰苦的收集,掌握了绝大部分越南钱币实物资料。在会员们丰富的集藏和研究的基础上,学会办起了《越南历史货币陈列室》、《广西历史货币陈列室》;编撰出版了《广西历史货币》专著,《广西钱币学会十年文章选篇》论集,并与云南钱币研究会合作编撰出版了

    1998年S1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 广西发现宽轮和厚廓五铢

    肖以和

    <正> 1998年4月,笔者有幸遇到11.5公斤出土于广西百色地区靖西县境内的五铢钱。从中拣选出8枚宽轮五铢和2枚内外廓宽而厚五铢。10多年来,笔者阅读过不少五铢钱专论,浏览过难以数计的五铢泉图,亦选拣过累计总数已超过250公斤的五铢钱。尽管如此,仍然对世上有这样一类五铢钱茫然不知。笔者主要依据《秦汉钱范》,通过研究,证明这类五铢钱也应属西汉铸造。《秦汉钱范》“后记”中说:“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1998年S1期 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也谈“赤侧”五铢钱

    李光军

    <正> 近年来,钱币界对“赤侧”五铢钱的研究比较热烈,许多学者发表了不少讨论“赤侧”五铢的文章。但到目前为止,钱币界对“赤侧”二字的定义,“赤侧”五铢钱是否存在,“赤侧”五铢铸造的目的和作用,“赤侧”五铢是否用于陪葬,以及“赤侧”五铢的形制、特征等,都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因此,笔者抱着探讨的态度,也就“赤侧”五铢钱诸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赤侧”的定义“赤侧”,司马迁在《史记》中作“赤侧”,而班固在《汉书》中则作“赤仄”。对“赤侧”的解释,古人众说纷纭。近年来,钱币界学者对“赤侧”的定义作出了不少解释,使笔者深受启发,但对其中的一些释法,笔者有不同看法。如有的学者提出,“侧,其背也”,“是指钱的背面,不是指钱的外沿”,“赤侧”即红其背的意思”。笔者认为这种释法不符合“侧”字的基

    1998年S1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2 ]
  • 南汉乾亨重宝背“邕”铅钱考

    徐钢

    <正>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龚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年号乾亨。乾亨二年(公元918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历四代皇帝刘龚,刘汾、刘晟、刘(钅长)共五十五年(公元917~971年)。铸有乾亨重宝铅钱,有光背,有背“邑”,背“邕”三种。光背乾亨重宝铅钱,据史书《十国春秋·南汉高祖本纪》记载:“乾亨二年冬十一月,帝(衤己)南郊,大赦,改国号曰汉。是时,国用不足,又铸铅钱,十当铜钱一”。这应是南汉铸光背“乾亨重宝”铅钱之始。背“邕”乾亨重宝铅钱,据史书《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记载:刘龚“大有五年(公元923年)封子耀枢邕王,龟图康王,洪度秦王……”。长子耀枢封为邕王坐镇邕州。末几年耀枢病死。这可证明这几年是南汉铸有背“邕”乾亨重宝铅钱的时期。

    1998年S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1 ]
  • 试析中国、日本、越南铸“元丰通宝”钱

    吕恒

    <正> 谈起古钱币中的“元丰通宝”,人们自然想到中国北宋元丰年间所铸的“元丰通宝”(以下简称“元丰”)。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日本和越南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北宋年间也铸有汉字“元丰”钱。因此,有人将日本、越南所铸的“元丰”误认为是中国北宋的“元丰”。有的人虽然懂得,但没有注意区别,或者不会区别。这会误导一些收集古钱币的人。现笔者着重从钱文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泉友们共同探讨。一、中国北宋“元丰”。公元1078年,中国北宋王朝神宗改元“元丰”,始铸“元丰”钱,其铸量之大,版别之多为两宋之冠,就小平钱而言,就有四百种之多。钱文分行书、篆书、隶书三大类,互为成对:1、行书“元丰”。分大字、小字。大字中又分“抬腿元”(日谱称“大字肥元”)(图1)、“大头通”(图2)、“横点宝”(图3)、“缀点宝”(图4)。小字的版别比大字的版别还多(图5),有

    1998年S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 宋朝广西使用纸币刍议

    赵盾

    <正> 我国的纸币起源很早,远在公元100多年时,汉武帝创行的白鹿皮币是我国纸币的雏形。唐代飞钱是兑换券的变相,直到北宋初“交子”的发行,才出现正式的纸币。北宋的交子,最初限川蜀流通,中间曾一度改行钱引,在四川以外各路遍行。到南宋,纸币流通范围比较广,种类也较多。最初发行的称“关子”,曾一度改为“交子”,但最通行的是“会子”。南宋除朝廷发行的会子之外,还有地方性的纸币,如“川引”,限四川流通的钱引;“淮交”,限淮南通用的交子;“湖会”,是限湖广地区使用的会子;吴玠在河池(今陕西凤县)发行银会子。至于称“宝钞”的纸币,钱币学者一致认为:只是到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十月(公元1260年)发行的“中统元宝钞”才是最早的称“宝钞”的纸币。对“宝钞”出现的上限,曾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在元之前就出现了。清代的一些钱谱中印有“大唐宝钞”

    1998年S1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2 ]
  • 从金“茶课银锭”看金朝早期课税的发生

    祁兵

    <正> 中国金代银锭自“承安宝货”被发现至今,深受学术、金融、文博等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刊发了许多辑录及评述研究,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考证,但对早期金代银锭的深入研讨及其历史沿革、金融职能、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及课税制度等诸多方面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评述,实属憾事。笔者就早期金“茶课银绽”实物,研究其款式形制、铭文錾刻、赋税发生等诸多问题,结合资料分析,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一、金代早期课税银产生的历史条件:公元1114年,北方的一个落后而剽悍的游牧民族——女真族的完颜旻以二千五百

    1998年S1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3 ]
  • 广西博物馆馆藏出土银锭

    于凤芝

    <正> 广西博物馆的馆藏品中有少量银锭,它们分别出土于三个不同地点。一是藤县县城出土,共出土19件。二是三江县斗江公社东坪大队出土的清代银锭。三是南宁市出土的元丝银锭。这些银锭造型各异,特别是藤县县城出土的银锭,是目前广西地区唯一一批出土数量最大,时代最早的银锭。这些银锭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广西的历史货币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现整理与考证如下:一、元代银锭1979年9月,藤县天平公社民益大队社员在县城工农饭店挖掘深约1.5米处,发现二罐银锭,共19件。这19件银锭造型完全一样,仅规格大小不一。锭艇形,束腰,中心凹平有螺旋纹,周缘突起,最长处达11毫米。平底,底部有密集蜂窝孔。有的锭面刻铭文及“十”

    1998年S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 洪武通宝小平钱星月纹版式分析——兼谈星月纹的鉴别问题

    李光军

    <正>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统一全国后,即令户部、工部和各行省按大中通宝钱形制,开铸洪武通宝钱。其中所铸小平,为洪武钱之最多者,且有不少是饰有星月纹的。但在目前所出之各种钱币书籍、图谱中,均未见载有星月纹洪武通宝小平钱。笔者在集藏中体会到:洪武通宝小平星月纹钱,实为明钱中之最多者。故特将所藏所见的一部分洪武通宝小平星月纹钱,分类叙述于后,以供同好参考、研究。一、面星纹1、“洪”右星“武”右星:该钱钱径23、穿径6.0、厚1.2毫米,重3克;钱体光洁润滑,青绿锈,穿口整洁,背内廓较宽;文字双点“通”,“通”字长尾上翘,斜“止”武,长宝(图1)。

    1998年S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4 ]
  • 永历通宝十二幕文钱是李定国铸制的军饷钱

    孟国华

    <正> 南明永历政权是明末桂王朱由榔于公元1647年在广东肇庆称帝后建立的,其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是广西以及湖南、广东一带。永历政权治下开铸或行用的永历通宝钱,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其一是永历政权在其直接控制的广西及其周边地区铸制的多种版别的永历通宝钱。其二是效忠于永历政权的郑成功在其控制的东南沿海一带行用的折二行书、篆书永历通宝钱。其三是名义上归顺永历皇帝的孙可望在其控制的云贵地区自行铸制的永历通宝背文“五厘”、“壹分”折银钱。以上三大类别永历通宝钱中的二、三两类内涵较为简明,泉学前辈对其早有定论,历来少有疑义。而对于第一大类别的永历通宝钱,特别是其中的十二种背文钱,近年在广西泉界出现了两种观点,它们都突破了沿袭数百年的“敕文说”框框,别有新意。一是“口号说”,认为这十二种背文钱是永历六年李定国将军率大军进军广西,收复湘、桂、粤大片失地,转战途中所铸的军饷钱。十二字的排列应为“御

    1998年S1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 论我国古代钱币形态演变之客观规律

    海鹏

    <正>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古代钱币形态可分为贝、布、刀、环、爰五大体系。除了爰金属于金银币范畴外,仍有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中,每一体系内又有多种不同形态。因而形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钱币形态百花园。那么,这些形态各异的钱币是怎样产生的?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第18页中指出:“某一地区,某种生产工具用得最多,这一生产工具就变成这一地区的货币”;在千家驹、郭产岗合著的《中国货币史纲要》第12页中指出:“货币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也不是哪个国家的创造,而是在人们长期交换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以上两种说法,对于我国古代各种钱币形态的单独形成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笔者要问:“这许多自发地形成的不

    1998年S1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7 ]
  • 对中国历史上几位古人货币思想的浅识

    黄林平

    <正> 中国是钱币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据有关资料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就有了交易媒介物。到了殷商时代,当时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渐产生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布币、刀币、圆钱等货币体系。中国的纸币最早产生于北宋,当时名为“交子”,而在汉武帝时发行的白鹿皮币就具有了纸币的雏形。总之,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实行的是一种多元化的货币制度,其中以铜铸币为主干,杂用金银珠宝和谷帛及纸币。在中国漫长的货币发展史中,产生了各种的货币学说:中国古代的“货币王权论” 它否认货币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认为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是由君王的权力赋予的。较早明确的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西汉初期的贾山和晁错。文帝

    1998年S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4 ]
  • 浅议发挥钱币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陈新建

    <正> 当前我国群众性的集币热潮正在神州大地方兴未艾,笔者认为,钱币学会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运用钱币展览,钱币知识的宣传、普及等方式,发挥对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一、中国古钱币是知识的宝库,是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具体、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一部中国钱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通史。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钱币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并从中折射出各个朝代兴衰、演变的过程,是历史的见证。我们研究中国钱币史,必然要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货币制度等等。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在秦汉时期就已基本形成,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等封建政治家,都曾对货币制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秦始皇首次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汉武帝以五铢铜钱真正统一了全国货币制度,光武帝刘秀重建了以五铢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秦代

    1998年S1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8 ]
  • 浅谈在贵港市流通的钱币简史

    林伟

    <正> 1954年以来,贵港发掘一批西汉、东汉古墓,出土文物1万多件,其中有五铢钱、大泉五十、货泉、等古币,由此证实西汉、东汉时,中原流通的货币已流入贵港。据考证,远古时代贵港市的市场交易以牛马、皮毛为贸易媒体。进入北宋时,钱币正式作为流通工具。南宋时贵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已发展到金银时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贵港市城乡交易以白银、赤金、铜钱为媒体。明代先后铸造的“洪武通宝”钱币流通贵港。清代,银两是法定货币。民国元年(1821年)废银两,改用元为计算单位,货币发展到了纸币时代。195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贵港支行成立,发放人民币至今。铜钱:西汉时中原铸造的五铢钱已流入郁林郡(今贵港市),清代,在贵港流通的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等年号铸的铜钱,千枚铜钱为一串(或

    1998年S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6 ]
  • 梧州市博物馆藏湖南官钱局纸币

    梁萍

    <正> 在梧州市博物馆的纸币藏品当中,有两张清代由湖南官钱局发行的纸币。一张是光绪二十九年发行的制钱票;另一张是光绪三十一年发行的铜元票。这两张纸币版式和颜色大体相同,只有细微的差异。具体介绍如下:一、湖南官钱局,制钱票该制钱票。为长方形竖版,票幅198×111毫米,正面字和龙为淡绿色,周围花边图案为淡棕色,由于岁月较久,券面已变成浅灰黑色,正面中部长方框,其上有两朵十字花和三朵团花,嵌于方形云层图案在内,花心为篆书“湖南官钱局”局名;局名上方及方框两边为二龙捧珠图案,方框下为汹涌波涛;整幅图案外框为直线夹曲折纹与连续波浪纹几何图案;四角分别嵌大小三个圆形图案,印“1”和“壹”的数额。中框之内印文告:“霜字第玖百伍拾肆号”。“此票准完纳本省丁漕及关税、监课、厘金”。“凭票发(?)制钱壹串文”。“如有私刻假票者,照私铸例治罪”。“光绪乙巳年即月即日”。左下角加印篆书“常德官钱局

    1998年S1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3 ]
  • 滇黔赣援桂联军兑换券

    李树彬 ,孟国华

    <正> 笔者最近集到一张民国早期曾在广西一些地区行用的军用钞票。该票长140毫米,宽90毫米,品相完好。其正面票版黄色套红、蓝。上横书“兑换券”自右向左排写,中间直书面值“伍圆”和横书“毫银”等字。面值两侧的椭园形框内分别有火车和庭院景物。景物右侧印有发行单位“滇黔赣援桂联军总司令部随营银行发行”,景物左侧印有该票行用范围“在本军管辖地完粮纳税一律通用”。四边有纹饰并在四角花圈内有一个“伍”字,最下侧的边上有“伪造必究”四字。其票面还有三道防伪暗记:一道为上边有横书“滇黔赣援桂联军总司令部布告:为布告事,照得本军随营银行,所发行军用兑换券计五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等五种。除总行厚储基金随时兑换外,经饬分设兑换所,多所随军进止。见票即兑,毫无折扣留难等

    1998年S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桂林市银行与桂林市银行银元本票

    阳福明

    <正> 1993年,笔者在桂林市解放桥星期天市场上收集到一批旧中国旧钞,从中拣选出“桂林市银行银元本票”8张,其中拾元面额2张,壹元面额6张,现分述如下:拾元本票:票幅154×75毫米,正背面主色为红色,票面正上方标有“桂林市银行”字样,行名稍下两旁为相同编码钞号。正中在几何花饰的衬托上,印有大写空心字体“拾元”,稍上处亦有小号空心字体“银圆”,花饰四端各印一字,合起来则是“凭票即付”。右边为竖式黑色草书签“梁家齐”,签名下方有一篆书方印“桂林市银行董事长章”;左边亦有一竖式黑色草书签名“陈寿筠”,下方的篆书印为“桂林市银行经理之章”。在票面四个边角的红圈中各有一字,合起来为“银元本票”。整个票面的大框内衬底上印有横排的连续黄色英文“city bank ofkwei lin”(桂林市银行),正下方还标有印刷厂名:“经纬印制厂”。该本票为左侧撕扯式,撕缝

    1998年S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论人民币中的硬币

    杨苹 ,雍洪 ,凌伟

    <正> 人民币中的硬币(元、角、分硬币及流通纪念硬币),这是中国硬币史中的一个专题,因为人民币中的硬币的出现,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史,实际上是一部硬币史。中国从夏代开始使用自然海贝作为流通硬币起,至民国初为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一直使用硬币,虽然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曾出现过“鹿皮币”、“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与“飞钱”(一种汇兑凭据),但它们在直至民初为止的数千年漫长的货币史中,仅仅是一种附属在硬币体制中的附属货币而已。因为这些纸币的面值上均注明值多少硬币。有人认为,民国时代就开始使用钞票,而硬币是作为辅币出现。其实不然,至少是在民

    1998年S1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3 ]
  • 硬币中的新成员——双金属镶嵌币

    陆锦标

    <正> 双金属镶嵌币是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硬币。它是用二种不同色泽的金属(合金)作内芯或作外圈,镶嵌制作而成的硬币,称为双金属镶嵌币,简称镶嵌币。其实镶嵌币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7年西汉末王莽铸造的一刀平五千(金错刀),“一刀”二字就是用金丝镶嵌在刀环上,可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双金属镶嵌币。而现代与古代的镶嵌币在形制上及制造工艺上则完全不同。由于二种金属(合金)在膨胀系数、硬度、延展性等物理性质上的差别,要把币芯与外圈不用焊接而紧密镶嵌结合成一体,并非易事,其造币技术工艺较单一金属硬币复杂与精密,只有技术设备先进的造币厂才能制造。否则造出来的镶嵌币在流通使用过程中,随着币身的磨损或被撞击,或在骤冷骤热的环境中,均可引起币芯与外圈分离。

    1998年S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 铸币漫谈

    张欣

    <正> 一次在朋友家中作客,无意间发现她收有许多1元、五角、1角的硬币,便问她是否是集币爱好者。朋友的回答令我惊讶,她将每次购物找补回的硬币都放入抽柜中,不愿使用,原因是较重,携带不便。一次在外存单车,我给了管理员一枚1角的硬币,不想他竟楞了一下,我问他有什么不对吗?他的回答令我深思:很久没收这样的钱了!现实当中,人们在收付货币时,愿意使用磨损程度很大的小面额纸币,也不愿意使用硬币。为什么人们不愿意使用硬币呢?因为流通铸币与小面额纸币相比确有重量重,不便携带的缺点。那么,在世界的其他国家,流通铸币的使用情况又如何呢?在西方发达国家,流通铸币为人们普遍使用。如在美国,携带纸币的人很少,到大商场

    1998年S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关于我国现代流通纪念币反假问题的探讨

    南宁钱币学会课题组

    <正> 一、当前假流通纪念币的种类从南宁钱币市场看,假的流通纪念币主要是发行量较少的那十几种。这些假币严重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损害了人民币的信誉,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二、怎样鉴别假的流通纪念币(一)直观法。1、看字体。如果是伪币,则币面的字体及阿拉伯数字不清晰。2、看钱币突出部位的立度(即:钱的花纹、×子、星点、外缘内壁与表面之间的角度),真币呈直角,而假币呈钝角。3、看表面光洁度。真币的表面光洁平整,而假币的表面则不然,如假“刘三姐”的表面

    1998年S1期 57-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3 ]
  • 第四套人民币纸币与几国纸币的防伪比较

    朱毅

    <正>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在防伪方面,其水平、质量都比前三套人民币有了很大的提高。第四套人民币与经济发达国家(地区)的纸币在防伪方面有何差距呢?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一、币材方面当今世界各国用来制造纸币的材料不尽相同,配方各异并且绝对保密。我国的人民币有印制人民币的专用纸,纸浆成分以棉为主,币纸厚实、挺括。我国的第四套人民币就具这一特征。日本的日元也有自己的专用纸,但日元的纸浆成分却以稻草为主。美国以前印制的纸币,纸浆成分是以亚麻为主,韧性特别好,以至于这种纸币用了一段时间后,可以在专门配制的洗钞机中洗涤、烘干,再像新纸币一样回到市场流通。现在的美元是用一种含三分之二棉花,三分之一亚麻的特殊纸张印制的。纸张的表面还压有无规则的、头发状的红

    1998年S1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 漫话假银币——献给新入伍的泉友们

    周定国

    <正> 古钱币市场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制约的。在收藏时尚和高额利润驱动下,用各种手段伪造珍稀古钱币比比皆是,其中珍稀银币更不例外。如今市场所见的“珍稀品”,绝大多数是假的。根据前人及现代钱币行家银币辨伪成果,结合本人的经验,讲讲市场情况及辨伪方法,供新入伍的泉友们参考。当“珍稀银币”向您招手时,可要警惕啊!银币的市场状况十分复杂,既有当时大量铸造,现在存世量较多的常见品,也有铸量甚少的珍贵品;即有数量大的流通货币,也有极少数的样钱。伪造珍稀银币很早就有。据史料记载,民国年间,北京、天津、上海、四川、河南、山东等地的古董商、钱商都推出过伪造品,其中工艺最精致的要数上海麒麟钱币社。该社店主曾购买外地造币厂处理的机器,还聘请了在福建造币厂曾任雕模工的李仲清仿制钢模,仿制品的工艺精密度不仅可以以假乱真,甚至超过真品。因不知内情,上海的中外钱币收藏家耿爱德、陈仁涛、施嘉干等都

    1998年S1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 机制币工艺与伪币的鉴识

    梁绍甫

    <正> 钱币的收藏与研究是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研究古钱沿革的历史知识,还涉及到其它金融冶炼、铸造工艺等各类知识。以对历代方孔钱的真伪鉴别为例,极多钱币工具书上对方孔钱从青铜币发展到黄铜及其它金属,以及铸币发展过程、出土地形、传世环境等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各种锈色和钱币的品相鉴别等,前人都有细致的总结。现笔者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近代机铸币伪品识别与它的机制工艺结合起来,做些粗浅的分析,与泉友共同探讨。金属铸币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直到清朝光绪末年,由于受到西方货币及铸币技术的影响,我国才仿照西方国家的工业模式,引进机械冲压设备,开办了专门生产冲压型钱币的造币工厂。1888年(光绪十四年),广东首次建厂,开炉铸压机制钱,从此取代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用钱范翻模的传统铸造工艺。到目前,机制铸币在我国也仅有一百

    1998年S1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