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前沿

  • 商业银行赋能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创新路径

    孟添;陆岷峰;施亚东;

    低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新兴形态,其产业链特性催生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在解决产业链融资难题和创新投融资模式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基于低空经济金融需求特征,商业银行应通过优化信贷服务、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提供全生命周期资本服务、推进场景化金融创新及金融科技赋能等手段提供精准支持。同时,为应对市场不确定性、技术风险及跨领域协同挑战,商业银行需提升风险筛查能力,构建技术导向型风控体系并强化协同机制。

    2025年07期 No.63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1 ]

专题: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 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经验证据

    李春霄;李欣雅;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200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系统探究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与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政府干预强化以及工业化水平提升三个维度;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在中部地区对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效果更为突出,在煤炭消费占比较高的地区,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完善、产业绿色转型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证据。

    2025年07期 No.636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 老龄化、养老保险与家庭金融脆弱性

    李瑞晶;王丽媛;王丽丽;

    文章基于两阶段生命周期模型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老龄化会增加家庭金融脆弱性,而参与养老保险可有效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特别是对老龄化带来的家庭金融风险具有缓释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地区、保险深度更高的地区以及高收入、高净资产的家庭,养老保险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子女照料与养老保险存在相互替代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可通过影响家庭金融资产投资行为影响家庭金融脆弱性。研究结论可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维护家庭金融安全稳定提供经验依据。

    2025年07期 No.636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 科技金融提升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和路径

    陈柳钦;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经济韧性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问题。科技金融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优化金融服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从而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效率。科技金融与经济韧性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通过创新驱动机制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科技金融能有效提升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为持续发展提供动力;通过改善资本配置、精准风险管控、提升金融透明度,增强全球经济应对挑战的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在这一机制下,科技金融持续支持经济韧性的提升,推动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经济在不确定环境中实现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2025年07期 No.636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专题:供应链金融

  •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夏林;李季刚;

    数字经济时代浪潮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文章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金融的推动作用在国有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中更为凸显;机制检验揭示,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提升内部控制质量、驱动技术创新活动和降低代理成本三重路径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文章不仅为供应链金融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数字中国”战略实施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7期 No.636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6 ]
  • 供应链金融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供应链关系治理视角

    郭雪;刘庆月;刘欢;

    文章以2016—2023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供应链关系治理的视角来考察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检验表明供应链金融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改善供应链效率、推动企业合作创新来实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异质性检验表明在行业竞争程度激烈、融资约束较高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更加明显。该研究为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揭示供应链关系治理对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也对提高企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2025年07期 No.636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7 ]

经济纵横

  • 数字化驱动的绿色制造转型——来自上市公司绿色工厂的证据

    姚洪心;胡雯璐;

    面对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数字技术以独特优势赋能绿色制造转型,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契机。基于2017年8月至2023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绿色制造名单,匹配中国A股上市公司,采用累计绿色工厂数量反映企业绿色制造程度,深入探究数字化对绿色制造的影响机理。研究结论表明:数字化显著增加了绿色工厂的累计数量,对中国企业绿色制造转型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激励绿色技术创新、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助推节能降碳减排是数字化驱动企业绿色制造转型的中介路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高管环保背景和政府环保补贴能够强化数字化对绿色制造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对成熟期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较低地区、中心城市以及资源型城市绿色制造转型的驱动作用更明显。结论揭示数字化驱动绿色转型的内在实现机理,为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和政府优化绿色政策提供参考,从而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5年07期 No.636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0 ]
  • 数字经济驱动人身保险业发展的多元路径——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动态QCA分析

    胡芳;周宇;

    人身保险业是满足社会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的重要产业,其发展亟须依托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基于2016—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TOE框架和动态QCA方法,探讨数字经济驱动人身保险业发展的多元路径及组态。研究发现:单一数字经济要素无法构成推动人身保险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多要素联动是关键;推动人身保险业发展的路径可归纳为“技术—组织共演驱动型”和“硬基建—软实力双轮驱动型”;各组态在研究期间较为稳定,但仍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波动特征;两类路径对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的解释力较强,但对中游地区的解释力相对较弱。通过引入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方法,从多元视角揭示数字经济驱动人身保险业发展的机理,为区域保险业的高质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7期 No.636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 《区域金融研究》2025年重点选题指南

    <正>《区域金融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主管、广西金融学会主办的金融类学术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期刊设有多个栏目,包括特稿、名家观点、金融理论、金融实务、国际金融、金融法治、行业观察、区域动态、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经济纵横等。目前已入选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CACJ中国应用型扩展期刊、广西优秀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多个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区域金融研究》2025年重点关注但不局限于以下选题,诚挚欢迎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广大金融实践者关注、赐稿!

    2025年07期 No.63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 来稿须知

    <正>一、稿件篇幅一般控制在8000~15000字左右为宜,重要文章一般不超过18000字。二、来稿请附250~350字的中文摘要(文章论点、论据、结论)、关键词、英文标题;文后附参考文献(请务必保证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实引。中英文参考文献分开,英文在前,中文在后。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20条,文献综述类文章一般不超过30条)。三、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顺序为:姓名,性别,籍贯,最高学历、学位,职称,供职单位和研究方向。四、凡有复杂公式、曲线图、表格的文稿,保证图形清晰、规范。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并提供文中所有图表(如附件图表的excel),方便后续校对印刷。五、文内数学公式每行开头空两格,公式统一连续编号,序号放在右边小括号内。请用Microsoft公式3.0或Mathtype输入数学公式。

    2025年07期 No.636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