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梅;曹文婷;
数字普惠金融与消费型经济的结合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典范,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消费型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直接促进我国消费型经济的增长;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消费型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结构和区域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降低居民流动性约束、提高居民就业水平和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我国消费型经济水平的增长。结合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积极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加速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进程,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流动性约束、居民就业水平和科技创新的促进效应。
2024年07期 No.624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2 ] - 葛文浩;田增瑞;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科技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学界和金融实践领域的核心议题。文章使用空间误差模型对2011年至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金融科技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创业的发展,尤其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这种促进作用尤为显著;中介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科技通过金融集聚从而促进了区域创新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增强金融科技政策支持、着力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以及推动高质量的金融集聚等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07期 No.624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2 ] - 梁红玉;钟书云;
监控银行风险是我国防控金融系统性风险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了解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外在压力和内在驱动力是监控银行风险的重要基础。文章探讨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制度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减弱了银行存贷款定价权,影响了银行的谨慎经营行为和风险应对能力,促使商业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提升盈利水平而提高风险承担水平;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发挥“清醒剂”作用,促进银行作出理性决策,降低银行总体风险承担水平。区分银行风险承担类型后,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银行的被动风险承担水平,提高了主动风险承担水平;具体考察各个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后,发现各个公司治理监督和激励机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制衡作用。文章据此提出政策启示,为商业银行发展及监管机构业务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4年07期 No.624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